
本文转自:新华日报
用于学,源于学:一场初中语文育人的变革
——连云港外国语学校资源生本化共建的十五年探索
□ 王唐平 龚燕春
在基础教育改革迈向深水区的今天,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为日常教学,如何让立德树人在学科教学中生根结果,是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。在连云港,有一所学校,用十五年的坚守与创新,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连云港外国语学校聚焦“资源”这一教学中最常见却又最易被固化的要素,发起了一场深刻的“资源生本化共建”实践。这场实践的核心,简练而深邃——“用于学,源于学”。
从“静态仓库”到“活力源泉”
“资源越多,选择越难;灌输越勤,距离素养越远。”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项目主持人、从事语文教学37年的正高级教师王唐平坦言,“我们曾经以为,把最好的资源精心筛选后递到学生面前,就是高效。但后来发现,这依然是‘投喂’式的教育,学生吞咽知识,却难以消化为能力,更难以升华为素养。”
困则思变。2009年,以“初中语文助读系统重构”为起点,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的探索悄然开始。最初的阶段,团队致力于开发更优质、更贴合学情的助读材料。但很快,他们发现,即便资源做得再精美,如果学生只是旁观者,育人效果依然有限。
转机出现在一次大胆的尝试中。一位青年教师在上《背影》一课时,不再仅仅提供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写作背景,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自己与父亲之间“最触动瞬间”的照片或故事,并尝试用文字表达出来。学生分享的故事真挚感人,对课文情感的理解远超以往。这次成功的实验让团队豁然开朗: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、情感世界和创造能力,本身就是最生动、最具教育意义的资源。
由此,“资源生本化共建”的理念逐渐清晰:学习资源不应是一个预先打造完毕的“静态仓库”,而应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、动态生成的“活力源泉”。
构建“双向赋能”育人新生态
“用于学,源于学”是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整个“资源生本化共建”实践的灵魂。二者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,形成“双向赋能”的良性循环。
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构建了“学历案+资源库”与“活动案+资源库”双轮驱动的教学新体系。
以八年级上册“新闻单元”为例,教师设计的“学历案”不再是简单的练习题集合,而是一个引领学生成为“小小新闻人”的学习地图。学生依据“学历案”的任务指引,利用资源库中的各类新闻范例、采访技巧视频、新闻伦理法规等资源,分组合作,经历“新闻采访—消息写作—编辑排版—新闻发布”的全过程。
实践大课堂促动了“活动案+资源库”赋能素养生成。每年一度的艺术节“校园诗词大会”成为全员参与的“为资源学”的盛大节日。各班级围绕“大唐气象”“宋词雅韵”等特定主题,依据“活动案”自主策划、组织。所有这些过程中产生的策划书、原创作品、视频资料,经过筛选优化后都会汇入学校的“诗意校园”动态资源库,成为下一届活动的宝贵素材。
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改建、新建了多处场景化语文学习中心。在这里,学生可以身着汉服体验《论语》中的礼乐,可以为非遗花灯展写文案、配解说词,可以围坐一起进行剧本创编。同时,一个开源、共享的“语文学习数字资源云平台”也在建设完善中。
静待花开,硕果满枝
十五年的深耕细作,换来的是育人园地的满园春色。该校语文学科质量综合评估连续多年稳居全市前列。在省级“中学生与社会”作文大赛、中小学生诗歌竞赛等高水平赛事中,累计60人次获一等奖及以上奖项。市级读写大赛获奖超380人次。改革同样重塑了教师角色,近年来,项目团队成员共有17人次获省级教学基本功、优质课评比大奖,22人次获市级一等奖,15人入选市“333工程”、省教坛新秀等人才培养计划。
在连云港外国语学校,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已主动迁移至历史、道德与法治等学科,显示出强大的普适性。其已通过区域教研、成果推广会、线上平台等方式,系统推广至省内外的百余所初中。学校连续四届获评“省教科研先进学校”,“科研兴校”成为鲜明特色。2024年,这一教育成果从全球数百个案例中脱颖而出,入选“全球智慧教育大会”优秀案例。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